1914年夏天,欧洲那边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,那时候大家都管它叫欧战。
欧洲大战在两个对立的国家联盟间打响,英国和法国那边叫做协约国,德国和奥地利那边则叫同盟国。那时候,袁世凯是北京政府的头儿。因为这场大战的两边跟咱们中国没啥直接的利害关系,所以袁世凯政府就决定不掺和,保持中立。到了1914年8月6号,袁世凯下了道命令,说:“眼下欧洲那边,奥匈、塞尔维亚、俄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比利时这些国家闹起了矛盾。咱们中国跟他们都是朋友,所以我宣布,咱们得守着中立的原则,好好维持跟他们的关系。”
一开始,美国也表明自己不参与任何一边。
战争一步步推进,中国也慢慢被牵扯进来。
袁世凯宣布中国保持中立没多久,到了1914年8月23号那天,日本直接向德国开打了。时间过得挺快,转眼到了11月,日本军队就把德国在中国的地盘,山东青岛,给占领了。
19世纪快结束的时候,青岛被德国给占了,这事儿吧,说起来挺简单,就是由一件小事儿闹大的。1897年11月,山东巨野那边,两个德国传教士让人给害了。德国就拿着这事儿说事,到了1898年3月,跟清朝政府签了个《胶澳租界条约》。从那以后,胶州湾就成了德国的租界地。再到1899年,德国皇帝发话了,说胶澳租界里新开发的那块地方,以后就叫青岛。那时候,咱们中国这边呢,有的管那儿叫青岛,有的还叫胶州。
日军拿下青岛后,就按照管殖民地那一套,在青岛搞了一堆民政机构。说白了,这些民政机构就像是当地的小政府一样。
1915年1月份,日本政府找上袁世凯,要求了一大堆权利,这事儿就是咱们说的中日二十一条谈判。这二十一条啊,分五大块儿,第一块儿有四条,第二块儿七条,第三块儿两条,第四块儿就一条,第五块儿又是七条,加一块儿正好是二十一条,所以叫“二十一条”。在第一块儿里,日本政府说:“中国政府得答应,以后日本要是跟德国商量好了,德国在山东根据条约或者别的关系享有的权利利益,要转给日本,中国政府都得认。”说白了,就是日本想要接手德国在山东的好处。
参与谈判的日本方面是驻华公使日置益。中国这边呢,主要是外交部长陆徵祥,还有副部长曹汝霖,以及驻日本的大使陆宗舆。这场谈判拖拖拉拉搞了好几个月,后来日本人那边把第五条给撤了。到了5月7号,日本人下了最后通牒;再到5月25号,陆徵祥就和日置益一起,把“中日条约”和相关的文件给签了。因为这个条约是在民国四年签的,所以大家都叫它《民四条约》。虽然第五条没了,签的条款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一条,但大家还是习惯叫它“二十一条”。
日本趁着跟德国开战的机会,一把抢占了青岛,这事儿算是欧洲大战对中国头一遭的直接影响。然后呢,日本又瞅准欧洲那些大国忙着没空管东边,硬是让袁世凯政府签了个《民四条约》,就是那二十一条,这算是欧洲大战对中国的拐弯抹角的影响。
袁世凯去世后,副总统黎元洪就接手了总统的位置,而段祺瑞则成了国务总理。
1917年3月份,国务院提了个建议,然后众议院和参议院在3月10号和11号这两天,一个接一个地通过了跟德国断交的决定。到了3月14日,北京政府就正式说了,跟德国的外交关系断了。时间一晃到了4月,美国也不保持中立了,直接向德国宣战。这一来,欧洲战场上协约国那边形势就好转了。美国这么做,在中国可炸了锅,大家伙儿开始讨论,咱们中国是不是也得跟着美国,对德国宣战呢?
主张开战的主要人物是段祺瑞。
从国家外交的好处出发,驻美国的大使顾维钧也坚决主张中国参加一战。1917年4月9日,顾维钧给段祺瑞发了电报,详细说了说他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和要不要参战的想法。他觉得,现在远东的国际局势已经变了,英国和法国已经顾不上这边了,日本成了对中国最大的威胁。“遇到和中国有关的事儿,英国和法国都先和日本商量,就好像默认了日本是东亚老大。”顾维钧看了看周围的情况,这么说:“英国盯着西藏,俄国盯着蒙古,日本盯着山东,葡萄牙盯着澳门,这些都是还没解决的问题。”他的意思是,这些国家都对中国有领土要求,所以不能靠他们来帮中国搞外交。反过来,美国“对我们没坏心眼,对我们很真诚,我们可以靠美国帮忙”。跟英国、俄国、日本这些国家比起来,美国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,所以顾维钧提出了“靠美国帮忙”的外交策略。既然要“靠美国帮忙”,那就得跟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走。所以,他主张中国应该跟着美国一起对德国宣战。顾维钧给段祺瑞讲了讲参战的好处,说:“要是我们帮美国打仗,美国以后也会帮我们,还有多余的力气帮我们预防危险。”他还预测,美国“打完仗以后,在国际上的势力肯定会更大”,“我们帮它打仗,以后在国际交往上能得到的好处肯定不少”。
顾维钧在这儿亮出了一个关键的外交理念,这理念伴随了他一辈子,就是“靠美国帮忙”。他提出参与战争这事儿,是觉得“以后咱跟别的国家打交道能捞到不少好处”。要是单从外交能捞到啥好处来看,参加战争那肯定是划算的。
不过,段祺瑞想要参战的想法,却被总统黎元洪给否了,这一下可好,闹出了“府院之争”,就是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较量。另外,孙中山也是极力反对参战,这样一来,段祺瑞的参战计划又碰到了以国民党人为主的国会的阻拦,结果这参战的事儿,国会就是不给通过。
1917年5月23号那天,黎元洪做了决定,把段祺瑞的总理位子给撤了,这样一来,政府和院方之间的矛盾可就闹大了。
那年夏天六月的时候,黎元洪请了张勋带兵来北京帮忙解决事情。可没想到,张勋却偷偷地想改变国家的制度,要重新让皇帝来管。到了6月12号那天,张勋一通忽悠,黎元洪就被他说动了,下了命令把国会给散了,还说:“参众两院从今天起就不算数了,我们另外找个时间再选新的,这样法律秩序才能稳住。”
7月1号那天,已经被废掉的皇帝溥仪发了个通知,说自己要重新出来管事了,开始上朝听政。
7月2号那天,黎元洪发现自己被骗了后,他又让段祺瑞当上了国务总理。因为黎元洪自己没啥势力,所以他这么做,其实就是想让段祺瑞去收拾那些想恢复旧制度的人。
7月3号那天,段祺瑞跑到天津边上的马厂那里,搞了个反叛军的大本营,叫做讨逆军总司令部。
7月6号那天,冯国璋在南京站出来,说他要临时当这个总统的差事。他这么做,其实就是表明自己不接受那个帝制的意思。
段祺瑞带头去打张勋,这一举动赢得了很多支持共和制的人的支持。7月8号,在美国的中国大使顾维钧给段祺瑞发了电报,说:“这次国内突然变故,让国内外都很震惊。还好有您带头平定叛乱,保护共和制度,稳住国家根基,真是让人高兴又安心。我接连收到假的外务部电报,让我把复辟的假诏书告诉美国政府,再传遍美洲。我直接告诉他们,这是反对民国的行为,我们根本不理睬。”顾维钧发这电报的时候,打叛军的仗还没分出输赢,这说明他不是光看着不动手,而是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。
7月12号那天,反抗的军队冲进了北京城,张勋的队伍立马就散了架。
张勋搞复辟那会儿,可算是帮了段祺瑞一个大忙,让他一下子解决了两个政治上的大难题。头一个,就是把那个不肯配合的总统黎元洪给请走了;第二个,就是把那个主要由国民党人组成的、老跟他唱反调的国会给解散了。
7月14号那天,段祺瑞一回北京,就忙活着要组建新政府。说到打垮张勋那个想恢复旧朝的家伙,段祺瑞在政治上最得力的帮手和搭档,就是梁启超他们那个研究系。为了奖励他们出的力,研究系里几个大佬都被安排进了新政府,像是外交部长汪大燮、内政部长汤化龙、财政部长梁启超,还有司法部长林长民。这样一来,研究系算是走到了最风光的时候。
张勋想要恢复帝制的风波过去后,关于跟德国开打的事情又被拎了出来。这时候,黎元洪已经不当总统了,国会也散了摊子,所以这次说要开打,没人再拦着,很快就定了下来。1917年8月14号,北京政府出了个《大总统布告》,里头说:“从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号上午十点起,咱们跟德国、奥国算是开打了。以前跟德、奥签的那些条约啊、协议啥的,都按照国际上的规矩,统统不算数了。”这个布告是国务总理段祺瑞和各部门老大一起签的字。听说这布告还是林长民写的呢。
当天,中国外交部通知了各国在中国的外交代表:“我们政府说了,从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号上午十点开始,咱们跟德国、奥匈帝国就算是开战了。之前咱们跟德奥签的那些条约,不管啥内容,全都作废。”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